【新華社】小康路上“基石”多——吉林延邊社區生活見聞
2020-09-15 標簽: 來源:新華網
新華社長春9月14日電 題:小康路上“基石”多——吉林延邊社區生活見聞
新華社記者褚曉亮、段續
在全國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地——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,活躍著一批基層社區負責人,他們帶領一方群眾夯基壘臺、攻堅克難,描繪出民族團結、生活安樂的“小康畫卷”。
“小康生活就是住得干凈舒服”
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區黨委書記王淑清看來,小康生活就是“住得干凈舒服”。
走進丹英社區健康小區,身著紅色馬甲的志愿者正在撿拾垃圾,整潔干凈的樓道、廣場,讓人感覺舒適。可是誰曾想,這里曾是一個“落后”小區,路面破損,走廊堆滿廢棄物,公共綠地被侵占種菜,堆漚的有機肥散發出難聞氣味。
在丹英社區,無物業管理、居住群眾年齡偏大、朝鮮族群眾人數多……這些是擺在王淑清面前的實際情況。
“居住環境好,群眾生活才能樂。”王淑清說。可臟亂已久,想要徹底整治,不僅需要挨家挨戶做工作,還會影響少部分居民的利益,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難。
為爭取群眾理解,60歲的王淑清和其他社區干部主動做起了清理工作,起早貪黑擦樓道、清垃圾、整理廢棄物。“我們帶頭干起來,大家心里有桿秤。”王淑清說。
群眾看在眼里,記在心里。有人默默收起了自家的大醬缸,有人積極參與幫助打掃衛生,還有不少老人給正在忙活的社區干部遞手套、端熱水。
漸漸地,大家的認識統一了,心氣兒越來越齊,整治工作也越來越順利。道路硬化了,菜園變花園,車輛停放井然有序,小區環境煥然一新。“環境優美心情好,小康生活更幸福。”王淑清說。
“小康生活就是遇到難事有人幫”
在延吉市公園街道園輝社區,社區黨委書記林松淑的電話家喻戶曉。在這個朝鮮族群眾占比超過一半的社區里,林松淑等社區干部是大家的“貼心人”。
“群眾有所需,我們就有所應,大家一起奔小康。”林松淑說。誰家遇到困難,都會看到社區干部的身影。
一天夜里,林松淑電話響起,傳來急促稚氣的小女孩聲音。原來,小女孩的奶奶樸阿瑪去世了,家人都在外地打工,女孩急得直哭。
“別哭,林阿姨在。”林松淑趕到女孩家里,按照朝鮮族習俗為老人處理后事,聯系老人在外地的兒女,把一切安排妥當。在社區里,十幾年來林松淑幫助處理過多位老人的后事。居民們信任她,生命的最后一程,也放心地交給她。
生死大事都托付的人,生活小事更是不在話下。疏通下水道、照顧留守兒童、舉辦老年活動……林松淑帶領社區干部細致地為群眾服務。社區在外地打工的居民很多,小區樓宇取暖改造時,為了讓居民們盡早住進暖房子,林松淑幫大家先行墊付了近十萬元工程款。“我相信大家,就像大家相信我一樣。”林松淑說。
從事社區工作近20年,林松淑記了幾十萬字的民生日記:從原來生火取暖到現在集中供暖,從原來跑很遠交電費到現在社區代收,點點滴滴,詮釋著生活的幸福變化。
“小康生活就是民族一家親”
距離延吉市一百多公里的琿春市,與朝鮮、俄羅斯接壤。段英蓮是琿春市新安街道長安社區黨委書記,已經為社區群眾服務了24年。“在我們社區,民族一家親就是小康生活的寫照。”段英蓮說。
在長安社區,朝鮮族、滿族、蒙古族等民族群眾占總人口數的46.5%。在段英蓮看來,豐富的文化活動,能有效提升群眾幸福感。
走進社區,陣陣悠揚的朝鮮族歌曲傳來,活動室里,朝鮮族群眾身著民族服裝表演著“象帽舞”,長長的細繩被拴在帽頂上,表演者隨著音樂韻律不停舞動。
“象帽舞”只是社區文化活動的一小部分,社區辦公樓里,乒乓球、舞蹈、京劇等10余個興趣小組都有自己的活動場地。
“從互不相識,到親切交流,活動增進了群眾的感情。”段英蓮說。起初,社區京劇團和朝鮮族樂團分別在兩個房間開展活動,在段英蓮等社區干部主導下,兩個興趣小組融合起來,漢族群眾學唱朝鮮族歌曲,朝鮮族群眾唱起了京劇,組成了遠近聞名的演出隊伍,其樂融融。
文化活動增加了居民幸福感,還切切實實推進了社區工作。居民們相互熟識,在社區組織下,大家集資購買生活用品,一起幫扶困難群眾。群眾還自發成立老年協會,幫助空巢老人維修家電、房屋,組織定期體檢。“社區是個大家庭,我們就像家人一樣。”朝鮮族群眾金蓮順說。
新華社記者褚曉亮、段續
在全國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地——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,活躍著一批基層社區負責人,他們帶領一方群眾夯基壘臺、攻堅克難,描繪出民族團結、生活安樂的“小康畫卷”。

“小康生活就是住得干凈舒服”
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區黨委書記王淑清看來,小康生活就是“住得干凈舒服”。
走進丹英社區健康小區,身著紅色馬甲的志愿者正在撿拾垃圾,整潔干凈的樓道、廣場,讓人感覺舒適。可是誰曾想,這里曾是一個“落后”小區,路面破損,走廊堆滿廢棄物,公共綠地被侵占種菜,堆漚的有機肥散發出難聞氣味。
在丹英社區,無物業管理、居住群眾年齡偏大、朝鮮族群眾人數多……這些是擺在王淑清面前的實際情況。
“居住環境好,群眾生活才能樂。”王淑清說。可臟亂已久,想要徹底整治,不僅需要挨家挨戶做工作,還會影響少部分居民的利益,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難。
為爭取群眾理解,60歲的王淑清和其他社區干部主動做起了清理工作,起早貪黑擦樓道、清垃圾、整理廢棄物。“我們帶頭干起來,大家心里有桿秤。”王淑清說。
群眾看在眼里,記在心里。有人默默收起了自家的大醬缸,有人積極參與幫助打掃衛生,還有不少老人給正在忙活的社區干部遞手套、端熱水。
漸漸地,大家的認識統一了,心氣兒越來越齊,整治工作也越來越順利。道路硬化了,菜園變花園,車輛停放井然有序,小區環境煥然一新。“環境優美心情好,小康生活更幸福。”王淑清說。
“小康生活就是遇到難事有人幫”
在延吉市公園街道園輝社區,社區黨委書記林松淑的電話家喻戶曉。在這個朝鮮族群眾占比超過一半的社區里,林松淑等社區干部是大家的“貼心人”。
“群眾有所需,我們就有所應,大家一起奔小康。”林松淑說。誰家遇到困難,都會看到社區干部的身影。
一天夜里,林松淑電話響起,傳來急促稚氣的小女孩聲音。原來,小女孩的奶奶樸阿瑪去世了,家人都在外地打工,女孩急得直哭。
“別哭,林阿姨在。”林松淑趕到女孩家里,按照朝鮮族習俗為老人處理后事,聯系老人在外地的兒女,把一切安排妥當。在社區里,十幾年來林松淑幫助處理過多位老人的后事。居民們信任她,生命的最后一程,也放心地交給她。
生死大事都托付的人,生活小事更是不在話下。疏通下水道、照顧留守兒童、舉辦老年活動……林松淑帶領社區干部細致地為群眾服務。社區在外地打工的居民很多,小區樓宇取暖改造時,為了讓居民們盡早住進暖房子,林松淑幫大家先行墊付了近十萬元工程款。“我相信大家,就像大家相信我一樣。”林松淑說。
從事社區工作近20年,林松淑記了幾十萬字的民生日記:從原來生火取暖到現在集中供暖,從原來跑很遠交電費到現在社區代收,點點滴滴,詮釋著生活的幸福變化。
“小康生活就是民族一家親”
距離延吉市一百多公里的琿春市,與朝鮮、俄羅斯接壤。段英蓮是琿春市新安街道長安社區黨委書記,已經為社區群眾服務了24年。“在我們社區,民族一家親就是小康生活的寫照。”段英蓮說。
在長安社區,朝鮮族、滿族、蒙古族等民族群眾占總人口數的46.5%。在段英蓮看來,豐富的文化活動,能有效提升群眾幸福感。
走進社區,陣陣悠揚的朝鮮族歌曲傳來,活動室里,朝鮮族群眾身著民族服裝表演著“象帽舞”,長長的細繩被拴在帽頂上,表演者隨著音樂韻律不停舞動。
“象帽舞”只是社區文化活動的一小部分,社區辦公樓里,乒乓球、舞蹈、京劇等10余個興趣小組都有自己的活動場地。
“從互不相識,到親切交流,活動增進了群眾的感情。”段英蓮說。起初,社區京劇團和朝鮮族樂團分別在兩個房間開展活動,在段英蓮等社區干部主導下,兩個興趣小組融合起來,漢族群眾學唱朝鮮族歌曲,朝鮮族群眾唱起了京劇,組成了遠近聞名的演出隊伍,其樂融融。
文化活動增加了居民幸福感,還切切實實推進了社區工作。居民們相互熟識,在社區組織下,大家集資購買生活用品,一起幫扶困難群眾。群眾還自發成立老年協會,幫助空巢老人維修家電、房屋,組織定期體檢。“社區是個大家庭,我們就像家人一樣。”朝鮮族群眾金蓮順說。
微信 掃一掃 關注
《延吉新聞網》公眾號

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延吉新聞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視頻,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。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來源:延吉新聞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,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、共享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。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,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