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們市月晴鎮打造鄉村振興發展新模式
——從“各自為戰”到“鏈式共興”
2025-06-17 標簽: 來源:延吉新聞網
近年來,圖們市月晴鎮立足區位優勢與資源稟賦,依托月興“中心村”黨委,以“中心村聯建”為核心引擎創新構建“聯建種植基地、聯建加工體系、聯建循環模式”三段式發展模式,推動水口、杰滿、榆基、笠峰等4個村從“各自為戰”到“鏈式共興”,形成了“產業互嵌、資源共享、人才互動”的鄉村振興新模式,2024年四村通過聯動,村集體收入同比增長1.2%。
月晴鎮月興“中心村”黨委統籌水口、杰滿兩個村的土地資源打造“智慧種植+品牌培育”雙輪驅動的糧食產業集群,以科技賦能高標準農田、以品牌引領有機產業鏈、以標準共建協同發展體,全面帶領村民走向更加富裕、美好的生活。
杰滿村依托2公頃高標準農田引入科學灌溉技術,建成科學化種植示范區,2024年水稻畝產從650公斤提升至700公斤,增幅達7.7%。水口村黨支部整合20公頃有機稻田,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合作開發大米品種,采用“黨支部+農戶+訂單農業”模式打造“月晴水香”大米品牌,品牌溢價率達10%,年銷售額突破百萬元。兩個村還通過“杰滿研發、水口創牌”分工協作,種植低升糖功能性水稻唯農203大米品種,統一制定綠色水稻種植標準,構建起“技術共研、渠道共享、人才共育”的聯建機制,實現種植端標準化、品牌端高端化,兩個村年均增收2.9萬元。
針對農產品附加值低的痛點,月晴鎮月興“中心村”黨委統籌水口村大米加工、笠峰村秸稈利用需求,打造“糧食加工—秸稈轉化—畜牧養殖”產業閉環。水口村引入曬米機、選米機、磨米機、色選機、真空包裝等二十余種設備,將糙米加工成胚芽米等高附加值產品,每噸利潤從700元提升至1500元。周邊村將玉米秸稈打捆后定向供應笠峰村養殖合作社,年消化秸稈584噸,既解決秸稈焚燒污染問題,又為養殖戶降低了飼料成本。
月晴鎮聯合相關單位成立電商運營中心,簽約本地網紅主播5名,2024年通過抖音、視頻號等平臺銷售糧食,電商銷售規模較聯建前增長5倍,線上銷售額占比達35%。
笠峰村依托81頭延邊黃牛、40只黑山羊養殖基地建設“畜牧糞污—稻田施肥”循環系統,年生產有機肥200余噸,實現種植化肥使用量減少10%,形成“養殖減排—種植增綠”的生態閉環。水口村利用加工車間閑置空間開發“大米文化體驗館”和“農產品DIY手工體驗館”,推出“稻谷脫殼—有機米加工—米酒釀造”研學項目,年接待游客8000人次,研學收入達15萬元。杰滿村打造“水稻、玉米高產”體驗基地,推出“我在月晴有畝田”共享稻田認領計劃、舉辦“坐上農機去月晴”體驗活動、開展“沉浸式”農耕直播活動,帶動周邊農戶年均增收2.85萬元。
“三鏈聯建”模式打破了村域壁壘,實現了“單一村域經濟”向“集群產業經濟”的跨越。這種“上游種糧、中游加工、下游循環”的產業聯動路徑,不僅展現了黨建引領下“小村抱團、鏈式崛起”的強大動能,而且為邊境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“月晴樣本”。
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鑫君
來源:延邊新聞網
聯建種植基地 筑牢產業“上游鏈”
月晴鎮月興“中心村”黨委統籌水口、杰滿兩個村的土地資源打造“智慧種植+品牌培育”雙輪驅動的糧食產業集群,以科技賦能高標準農田、以品牌引領有機產業鏈、以標準共建協同發展體,全面帶領村民走向更加富裕、美好的生活。
杰滿村依托2公頃高標準農田引入科學灌溉技術,建成科學化種植示范區,2024年水稻畝產從650公斤提升至700公斤,增幅達7.7%。水口村黨支部整合20公頃有機稻田,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合作開發大米品種,采用“黨支部+農戶+訂單農業”模式打造“月晴水香”大米品牌,品牌溢價率達10%,年銷售額突破百萬元。兩個村還通過“杰滿研發、水口創牌”分工協作,種植低升糖功能性水稻唯農203大米品種,統一制定綠色水稻種植標準,構建起“技術共研、渠道共享、人才共育”的聯建機制,實現種植端標準化、品牌端高端化,兩個村年均增收2.9萬元。
聯建加工體系 延伸產業“下游鏈”
針對農產品附加值低的痛點,月晴鎮月興“中心村”黨委統籌水口村大米加工、笠峰村秸稈利用需求,打造“糧食加工—秸稈轉化—畜牧養殖”產業閉環。水口村引入曬米機、選米機、磨米機、色選機、真空包裝等二十余種設備,將糙米加工成胚芽米等高附加值產品,每噸利潤從700元提升至1500元。周邊村將玉米秸稈打捆后定向供應笠峰村養殖合作社,年消化秸稈584噸,既解決秸稈焚燒污染問題,又為養殖戶降低了飼料成本。
月晴鎮聯合相關單位成立電商運營中心,簽約本地網紅主播5名,2024年通過抖音、視頻號等平臺銷售糧食,電商銷售規模較聯建前增長5倍,線上銷售額占比達35%。
聯建循環模式 激活產業“延伸鏈”
月晴鎮月興“中心村”黨委以“資源循環利用”為導向,通過“農業種植—精深加工—文旅體驗”全鏈貫通,構建“一產打底、二產增值、三產引流”的產業生態,2024年三產融合產值超900萬元。笠峰村依托81頭延邊黃牛、40只黑山羊養殖基地建設“畜牧糞污—稻田施肥”循環系統,年生產有機肥200余噸,實現種植化肥使用量減少10%,形成“養殖減排—種植增綠”的生態閉環。水口村利用加工車間閑置空間開發“大米文化體驗館”和“農產品DIY手工體驗館”,推出“稻谷脫殼—有機米加工—米酒釀造”研學項目,年接待游客8000人次,研學收入達15萬元。杰滿村打造“水稻、玉米高產”體驗基地,推出“我在月晴有畝田”共享稻田認領計劃、舉辦“坐上農機去月晴”體驗活動、開展“沉浸式”農耕直播活動,帶動周邊農戶年均增收2.85萬元。
“三鏈聯建”模式打破了村域壁壘,實現了“單一村域經濟”向“集群產業經濟”的跨越。這種“上游種糧、中游加工、下游循環”的產業聯動路徑,不僅展現了黨建引領下“小村抱團、鏈式崛起”的強大動能,而且為邊境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“月晴樣本”。
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鑫君
來源:延邊新聞網
微信 掃一掃 關注
《延吉新聞網》公眾號

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延吉新聞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視頻,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。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來源:延吉新聞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,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、共享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。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,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。